欢迎访问《渔业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分享到:

渔业研究, 2022, 44(5): 459-466 DOI: 10.14012/j.cnki.fjsc.2022.05.004

论文与报告

钱塘江三角鲂的生长特性及种群资源现状评价

郭爱环,, 练青平, 罗伟, 张爱菊, 盛鹏程, 原居林,*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 湖州 313001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itation status of Megalobrama terminalis based on YPR models in the Qiantang River

GUO Aihuan,, LIAN Qingping, LUO Wei, ZHANG Aiju, SHENG Pengcheng, YUAN Julin,*

Agriculture Ministry Key Laboratory of Healthy Freshwater Aquaculture,Zhejiang Institute of Freshwater Fisheries,Huzhou 313001,China

通讯作者: 原居林(1982-),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渔业资源评估.E-mail:41711547@qq.com

收稿日期: 2022-03-21  

基金资助: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财政专项(809)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财政专项(829)

Received: 2022-03-21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郭爱环(1986-),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渔业资源评估.E-mail:guoaihuan10@126.com

摘要

根据钱塘江三角鲂的渔获物信息,运用FiSAT Ⅱ软件等方法对三角鲂的渔业生物学数据进行分析,估算钱塘江三角鲂的生长、死亡参数和种群资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钱塘江三角鲂体长与体质量的幂函数关系为 W =0.014 2× L 3.130 3 (R2=0.979 3, P<0.001),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为 Lt =57.6×[1-e-0.18×( t +1.31)],三角鲂的生长拐点年龄为5.03 a。应用ELEFAN Ⅰ法估算总死亡( Z )系数为1.04,估算自然死亡系数( M )为0.43,捕捞死亡系数( F )为0.61,开发率( E )为 0.59;运用 Beverton-Holt 动态综合模型估算三角鲂的开捕体长为 23.98 cm 。研究结果显示,钱塘江三角鲂的种群资源利用面临一定的捕捞压力,但还处在可持续利用开发的状态。

关键词: 三角鲂; 生长特性; 单位补充量模型; 种群资源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study,the data of Megalobrama terminalis from Qiantang River were analyzed by the FiSAT Ⅱsoftware,and the growth and mortality parameters as well as the exploitation status of M.terminalis were obtained based on analysis of yield per recruitment(YPR)model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length and body mass was expressed as W=0.014 2×L3.130 3(R2=0.979 3,P<0.001),the Von Bertalanffy growth equation was selected as an optimal growth criteria and was expressed as Lt =57.6×[1-e-0.18×( t +1.31)],and the growth inflexion point was 5.03 a.The total mortality rate(Z),natural mortality(M),fishing mortality rate(F)and the current exploitation(E)of M.terminalis were 1.04,0.43,0.61 and 0.59 by ELEFAN Ⅰ method,respectively.Moreover,the Beverton-Holt dynamic model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opening catch size of M.terminalis as 23.98 cm.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resources of M.terminalis in Qiantang River were utilized greatly and faced certain fishing pressure.

Keywords: Megalobrama terminalis; growth characteristics; yield per recruitment model(YPR); population resource

PDF (161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郭爱环, 练青平, 罗伟, 张爱菊, 盛鹏程, 原居林. 钱塘江三角鲂的生长特性及种群资源现状评价[J]. 渔业研究, 2022, 44(5): 459-466 DOI:10.14012/j.cnki.fjsc.2022.05.004

GUO Aihuan, LIAN Qingping, LUO Wei, ZHANG Aiju, SHENG Pengcheng, YUAN Julin.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itation status of Megalobrama terminalis based on YPR models in the Qiantang River[J]. Journal of Fujian Fisheries, 2022, 44(5): 459-466 DOI:10.14012/j.cnki.fjsc.2022.05.004

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 )鲂属(Megalobrama ),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的河流和湖泊 [1-3],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钱塘江作为浙江省第一大河,流域面积约5.5×104 km2,历史上鱼类资源十分丰富,鱼类种类数有200多种[4],但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胁迫下,钱塘江三角鲂的野生资源有逐渐衰退趋势[4-5]。目前,关于钱塘江三角鲂已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及生产性能等方面,如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分析[6]、基于分子标记的增殖放流效果评估[7]和遗传分化研究[8],而关于钱塘江三角鲂野生种群动态学方面的研究较少,只有少量的资源现状的定性描述[4],严重制约三角鲂资源养护工作的开展。

单位补充量模型(Yield per recruitment,YPR)作为鱼类种群动态学中预测鱼类捕捞程度的模型[9-11],被广泛应用于单一鱼类种群的渔业管理,通过了解当前鱼类的捕捞压力等状况,进而设定渔业管理目标。国内的许多科研工作者利用该模型对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12]、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13]、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14]和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15]等鱼类进行种群资源现状评估,结果表明异齿裂腹鱼种群资源利用基本合理,建议起捕年龄为不小于 17 龄[12];而西江广东鲂的种群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建议将开捕体长提高至250 mm,可具有较好的资源恢复状态[15]

本研究利用渔业评估软件FiSATⅡ 对钱塘江三角鲂的渔业生物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三角鲂体长组成、生长和死亡参数等,并利用单位补充量模型评价三角鲂的种群动态和开发利用状况,了解钱塘江三角鲂的捕捞压力情况,以期为钱塘江三角鲂开展科学合理的资源养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

2018年5月至11月逐月在钱塘江兰溪至富阳江段布设5个采样站点(图1表1),使用不同网目的单层和三层刺网采集三角鲂,网目规格分别为2、4、6、8、10和12 cm,放置时间约8 h。合计采集246尾。对采集的三角鲂进行体长(精确到0.1 cm)和体质量(精确到0.1 g)等生物学指标测定。

图1

图1   钱塘江三角鲂种群资源调查采样点

Fig.1   Sampling sites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survey for M.terminalis in the Qiantang River


表1   钱塘江三角鲂采样点经纬度

Tab.1  Longitude and latitude of the sampling sites of M.terminalis in the Qiantang River

采样点
Sampling site
经纬度
Longitude and latitude
1#29.205 780 N、119.469 280 E
2#29.533 567 N、119.517 431 E
3#29.753 015 N、119.648 559 E
4#29.808 444 N、119.681 324 E
5#30.046 062 N、119.962 334 E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1.2 数据分析

1.2.1 体长、体质量估算

利用幂函数关系对三角鲂的体长和体质量关系进行拟合[16],表达式为:W=aLb(1)。式(1)中,W为体质量(g);L为体长(cm);a为条件因子;b为幂指数。

1.2.2 生长参数的估算

将三角鲂体长数据按体长2 cm分组整理成体长频率时间序列数据。利用FAO开发的FiSAT Ⅱ软件中的电子体长频率分析(Electronic length frequency analysis Ⅰ,ELEFAN Ⅰ)方法估算生长参数和拟合生长曲线,取拟合优度最大且最合理时所对应的数值(渐近体长L和生长速度参数k在生物学上能被接受),作为生长参数的估计值。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GF)[9]拟合三角鲂的生长,其公式为:

Lt=L[1ek(tt0)]
(2)
Wt=W[1ek(tt0)]b
(3)

式(2)~(3)中,L为渐进体长(cm);W为渐进体质量(g);k为生长系数;t0为理论生长起点的年龄。

三角鲂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的公式分别为:

dLt/dt=kLek(tt0)
(4)
d2Lt/dt2=k2Lek(tt0)
(5)
dWt/dt=3kWek(tt0))×[1ek(tt0)]2
(6)
d2Wt/dt2=3k2Wek(tt0)×[1ek(tt0)]×[3ek(tt0)1]
(7)

根据Pauly D[17]的经验公式估算三角鲂的理论生长初始年龄(t0):

ln(t0)= 0.392 2  0.275 2 lnL1.038 0lnk
(8)

式(4)~(8)中,Lt为t 龄时的体长;Lk分别表示渐近体长和生长系数。

三角鲂拐点年龄的计算公式如下:

ti=(lnb)/k+t0
(9)

1.2.3 死亡参数的估算

自然死亡系数(M)估算采用Pauly D[17]提出的经验公式:

lnM=0.015 20.279 0lnL+0.654 3 lnk+0.463 4 lnT
(10)

式(10)中,T为该鱼种栖息水域平均水温,水温数据来自桐庐江段严陵坞自动监测站,其平均水温为21.1℃。

总死亡系数(Z)采用FiSAT Ⅱ软件中长度变换渔获物曲线法进行估算[16]

捕捞死亡系数(F)估算公式:

F=ZM
(11)

开发率(E)估算公式[9]:E= F/Z (12)。E10Y'/R边际增长减少10%时的开发率;E50指资源量下降到原始水平50%时的开发率;Emax指获得最大渔获量时的开发率。

1.3 种群动态评析

利用FAO软件中 Beverton-Holt 动态综合模型模块[18],对相对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R)和相对单位补充量生物量(B'/R)进行分析,评估三角鲂最大单位补充量时对应的捕捞死亡系数和开捕年龄范围,并以此判断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1.4 数据处理

对三角鲂生物学特性数据进行分析,其中体长、体质量组成采用频率分布法[19],组距分别取 2 cm和210 g;数据处理和绘图在FiSAT Ⅱ、Excel 2019和 SPSS 13.0软件中完成,全文均采用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角鲂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布

在钱塘江采集的246尾三角鲂的体长和体质量数据,以及获得其体长和体质量分布频数如图2图3所示。三角鲂体长范围为7.6~55.9 cm,平均体长为(29.5±11.7)cm,其中体长14.0~36.0 cm的个体占样本总数的61.79%;体质量分布为8.1~3 648.3 g,平均体质量为(868.84±850.83)g,其中体质量8.1~1 680 g的个体占样本总数的71.58%。

图2

图2   钱塘江三角鲂的体长频率分布

Fig.2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body length of M.terminalis in Qiantang River


图3

图3   钱塘江三角鲂的体质量频率分布

Fig.3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body mass of M.terminalis in Qiantang River


2.2 三角鲂的生长参数

2.2.1 体长与体质量关系

将三角鲂的体长和体质量数据进行拟合,得出体长-体质量的幂函数关系:W=0.014 2×L3.130 3(R2=0.979 3,P<0.001)(图4)。

图4

图4   钱塘江三角鲂的体长和体质量关系

Fig.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length and body mass of M.terminalis in Qiantang River


2.2.2 生长方程

利用FiSATⅡ软件估算三角鲂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L为57.6 cm,k为0.18,t0为-1.31。

三角鲂的体长和体质量的生长方程分别为: Lt =57.6×[1-e-0.18×(t+1.31)],Wt =4 602×[1-e-0.18 (t+1.31)]3.130 3

2.2.3 生长速度及加速度

基于三角鲂的生长参数,得到体长生长速度(dLt/dt)和生长加速度(d2Lt/dt2)方程分别为dLt/dt=103.68e-0.18(t+1.31)、d2Lt/dt2=-18.67e-0.18(t+1.31);体质量生长速度(dWt/dt )和生长加速度(d2Wt/dt2)方程分别为dWt/dt=2 485.04e-0.18(t+1.31)×[1-e-0.18(t+1.31)]2 、d2Wt/dt2 =447.31e-0.18(t+1.31)×[1- e-0.18(t+1.31)×[3 e-0.18(t+1.31)-1]。

三角鲂的体长生长速度、加速度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随着鱼类年龄的增大,其体长生长速度(dL/dt)不断递减,体长生长加速度d2L/dt2逐渐增加。从图6中可以看出,体质量生长速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达到拐点时,体质量生长速度达到最大值,拐点过后,体质量生长速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之后逐渐趋近于0。其中,三角鲂的生长拐点年龄为5.03 a,相应的体长为39.20 m,体质量为1 379.65 g。

图5

图5   钱塘江三角鲂的体长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曲线

Fig.5   Growth rate and acceleration rate of the body length of M.terminalis in Qiantang River


图6

图6   钱塘江三角鲂的体质量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曲线

Fig.6   Growth rate and acceleration rate of the body mass of M.terminalis in Qiantang River


2.3 三角鲂死亡系数

2.3.1 总死亡系数

选取变换体长曲线中的13个点作线性回归(图7)。拟合的直线方程为ln(N/dt)=-1.042 t+9.235(R2=0.929 8,P<0.001),式中:N为种群数量;t为相对年龄。总死亡系数为Z=1.04。

图7

图7   钱塘江三角鲂的总死亡率估算

Fig.7   Estimation of mortality of M.terminalis in Qiantang River


2.3.2 自然死亡系数

根据估算渐近全长L 为57.60 cm,k 为0.18,基于钱塘江桐庐江段的全年实际平均水温为21.1℃,通过Pauly D[17]经验公式估算出其自然死亡系数M =0.43。

2.3.3 捕捞死亡系数

捕捞死亡系数(F):F=Z-M=1.04-0.43=0.61;开发率(E):E=F/Z=0.61/1.04=0.59。

2.4 资源利用状态评估

2.4.1 平均选择体长

利用FAO软件计算线性回归中未被使用的各地的ln(N/dt)的观察值与期望值之比的累计率,基于变换体长渔获物曲线保留百分数估计平均选择体长(图8)。结果显示,随着三角鲂体长的增加,其被捕获的概率亦随之增大;用Logistics曲线进行拟合,得出三角鲂捕捞的平均选择体长Lc (保留达50%的体长)为23.98 cm,即开捕体长为23.98 cm。

图8

图8   钱塘江三角鲂的渔获物变换体长曲线

Fig.8   Body length curve from converted catch of M.terminalis in Qiantang River


2.4.2 相对单位补充量

当三角鲂的开捕体长为 23.98 cm 时,估算得E10=0.607、E50=0.343、Emax=0.719(图9)。目前三角鲂的资源开发率(0.59)略小于EmaxE10,但明显大于E50,说明资源利用率偏大,有一定的捕捞压力。

图9

图9   三角鲂的相对单位补充量产量(Y'/R)和相对单位补充量生物量(B'/R)曲线

Fig.9   Relative yield per recruit(Y'/R)and relative biomass per recruit(B'/R)curve of M. terminalis


3 讨论

3.1 钱塘江三角鲂种群生态参数分析

在鱼类种群动态学研究中,生长和死亡是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两个重要参数,也是了解鱼类种群数量变动的重要因素,还是合理开发利用鱼类资源及制定鱼类资源保护策略的基础[20]。在本研究中,三角鲂的体长和体质量关系中的b值为3.130 3,与1982年钱塘江三角鲂(b=3.023 8)[21]和西江的广东鲂(b=3.051)[15]相比,略有增加,其原因可能与鱼类的不同生长阶段和营养条件有关[22]

三角鲂的体长随年龄变化的过程可以利用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表达[20],渐进体长L、生长系数k和拐点年龄t是鱼类群体结构变化趋势与生长速度的主要指标,其中 k 值代表趋向渐进体长的相对速度,k值越大,说明达到渐进体长的速度越快[21]。本研究三角鲂的生长参数指标渐进体长L 为576 mm,生长系数k 为0.18,拐点年龄t为5.03 a,与20世纪80年代钱塘江三角鲂[23]的生长参数渐进体长L=403.64 mm、生长系数k=0.288、拐点年龄t为2.513 a相比,三角鲂的渐进体长和拐点年龄均大于20世纪80年代的对应值,生长系数k小于20世纪80年代的对应值,这与已报道的部分研究结果相悖,如西江广东鲂[15]、西江赤眼鳟[20]等,这可能是因为捕捞压力或环境胁迫较大,西江这两种鱼的种群趋于小型化。而本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三角鲂的捕捞压力或环境胁迫较大,种群趋于小型化,而现阶段的三角鲂的渐进体长和拐点年龄增加了约一倍,推测原因可能为富春江三角鲂一直是钱塘江盛产,深受当地人们喜欢,其捕捞量较高,1982年三角鲂的捕捞量为3.76×104 kg,占该水域总捕捞量的5.8%[24];而2018年鳊鲂的捕捞量高达4.40×105 kg(未发表数据),与1982年相比,增加了10倍多。但是与1982年相比,三角鲂的增殖放流数量从几乎没有增加至每年上千万尾,据浙江省杭州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总站不完全统计,仅 2018 年钱塘江中下游就放流了三角鲂冬片 5.4×104 kg[8]。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过大的捕捞压力所造成的鱼类种群小型化等状况,佐证了钱塘江三角鲂增殖放流对于维持三角鲂的繁殖种群数量、减缓捕捞压力和增加鱼类数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鱼类生长参数的变化还受环境因子、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西江广东鲂自然死亡系数增大的主要原因可能与珠江三角洲水质污染状况有关[15]。因此,环境因子变化对三角鲂的生长影响也是后期研究的方向。

3.2 钱塘江三角鲂资源利用现状与管理分析

Gulland J A[25]认为一般鱼类资源的最佳开发率应维持在 0.5水平上,高于0.5则被认为处于过度开发状态。Mehanna S F[26]认为,在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与开发率关系曲线中,Emax的左侧区域是渔业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区域。本研究中三角鲂的开发率(0.59)位于Emax(0.719)的左侧区域,但大于最适开发率E50(0.343),同时也大于0.5的最佳开发率水平,说明三角鲂的资源利用偏大,有一定的捕捞压力。

拐点年龄是鱼类绝对生长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年龄,鱼类在到达拐点之前的生长速度会增加,因此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尽量选择拐点年龄之后的鱼类[27-28]。三角鲂拐点年龄以及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411.14 mm和4 510.33 g,渔获物中三角鲂的平均体长分别为295 mm和868.84 g,均小于拐点体长和体质量,由此可见渔获物中大部分个体仍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同时本研究建议三角鲂的开捕体长为23.98 cm,但本研究中小于该体长的渔获物占总数目的39.83%,由此可见,需控制三角鲂的开捕规格,避免三角鲂早期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此外,自2019年起,钱塘江每年从 3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实施季节性禁渔期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以减少捕捞时间的方式达到降低捕捞强度,对三角鲂的鱼类资源起到保护作用。但是在渔业捕捞期,渔民渔业捕捞方式多为刺网作业,其网目大小对鱼类大小的选择性较大,而针对特定鱼类捕捞选择性却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通过限制特定种类捕捞规格开展特定鱼类资源保护的难度,下一步需要结合钱塘江其他鱼类资源的生物学特性,综合渔民的捕捞实际,设定综合多种保护对象的最小捕捞网目尺寸,实现多种鱼类的保护。其次,在避免过度开发的同时,应加强禁渔期执法监管,减少对三角鲂幼鱼和繁殖亲鱼的捕捞,确保繁殖群体的数量,此外还应加强三角鲂产卵场和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从而切实有效地增加三角鲂的渔业资源量。

参考文献

成庆泰, 郑葆珊. 中国鱼类系统检索[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135-136.

[本文引用: 1]

陈宜瑜. 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中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本文引用: 1]

胡雪松, 石连玉.

我国三角鲂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J]. 水产学杂志, 2020, 33(3):84-89.

[本文引用: 1]

郝雅宾, 刘金殿, 张爱菊, .

钱塘江下游江段鱼类资源现状

[J]. 浙江农业学报, 2017, 29(10):1620-1629.

DOI      [本文引用: 3]

2014年11月&#x02014;2016年11月对钱塘江下游桐庐、富阳和闻堰江段的鱼类资源进行了逐季度采样调查,对该水域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和捕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56种,隶属9目13科42属,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60.71%。优势种为光泽黄颡鱼、鲫、鲢和鳙。2015年春季捕获的鱼类种数最多,占总种数的57.89%;冬季鱼类捕获量最高,占总渔获量的26.94%。Margalef 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4~2.83、0.75~0.89、1.73~2.53和0.56~0.74。与历史记录比较,桐庐、富阳和闻堰江段鱼类群落组成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除本地种光泽黄颡鱼和鲫外,增殖放流鱼种已成为了优势或重要种群。另外,外来种和杂交种的存在可能会对该江段渔业资源的健康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周少翌, 曹富康, 杜建明.

钱塘江的渔业评价及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初步设想

[J]. 水利渔业, 1989(6):21-23.

[本文引用: 1]

刘凯, 冯晓宇, 马恒甲, .

钱塘江三角鲂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其结构特征分析

[J]. 浙江农业学报, 2020, 32(9):1591-1608.

DOI      [本文引用: 1]

为了研究钱塘江流域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 Richardson)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鲌亚科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通过PCR扩增、测序、软件拼接获得了钱塘江三角鲂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MN725725。结果表明,钱塘江三角鲂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6 621 bp,碱基组成分别为A(31.23%)、G(16.17%)、C(27.87%)和T(24.73%);共有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NAD6、tRNA-Gln、tRNA-Ala、tRNA-Asn、tRNA-Cys、tRNA-Tyr、tRNA-Ser<sup>(UCN)</sup>、tRNA-Glu和tRNA-Pro等基因编码在L链上,其余基因均在H链上编码。钱塘江三角鲂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与蛋白编码基因的A+T含量分别为55.97%和55.86%,具有明显的AT偏好性。线粒体基因中存在2个散在重复序列,分别位于线粒体控制区中终止结合序列区的前端和控制区3'的末端。在22个tRNA基因中,除了tRNA-Ser<sup>(AGY)</sup>外,均具有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基于BLAST比较,钱塘江三角鲂与黑龙江流域的三角鲂一致性为99.76%,与珠江流域三角鲂一致性为99.87%。基于15种隶属于7属的鲌亚科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鲂属与鳊属亲缘关系比与鲌属的亲缘关系上较近,与属、半属和细鳊属亲缘关系上较远。

张敏莹, 王邢艳, 张婉平, .

基于微卫星亲权鉴定对钱塘江中下游三角鲂增殖放流效果的研究

[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0, 28(7):1260-1268.

[本文引用: 1]

王邢艳, 徐东坡, 张婉平, .

基于COⅠ 基因研究钱塘江三角鲂亲本、放流和自然捕捞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603-611.

[本文引用: 2]

詹秉义. 渔业资源评估[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121-166.

[本文引用: 3]

Beverton R J H, Holt S J. On the Dynamics of Exploited Fish Populations[M]. London: Springer Science and Business Media, 1957.

[本文引用: 1]

Baelde P.

Growth,mortality and yield-per-recruit of deep-water royal red prawns(Haliporoides sibogae)off eastern Australia,using the length-based MULTIFAN method

[J]. Marine Biology, 1994, 118(4):617-625.

[本文引用: 1]

马宝珊, 王思博, 邵俭, .

雅鲁藏布江异齿裂腹鱼种群资源状况及其养护措施

[J]. 中国水产科学, 2020, 27(1):106-118.

[本文引用: 2]

杨鑫, 李大鹏, 邵俭, .

雅鲁藏布江双须叶须鱼种群资源现状及其渔业管理对策

[J]. 水生生物学报, 2020, 44(1):170-179.

[本文引用: 1]

邵俭, 马宝珊, 段友健, .

雅鲁藏布江拉萨裸裂尻鱼种群资源状况及其渔业管理对策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7):2437-2446.

DOI      [本文引用: 1]

拉萨裸裂尻鱼为我国特有种,由于过度捕捞和生物入侵,其种群生存受到极大威胁.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谢通门至尼木江段共采集拉萨裸裂尻鱼694尾,利用单位补充量模型对其种群资源利用状况及渔业管理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雌性和雄性拉萨裸裂尻鱼年总瞬时死亡率(Z)分别为0.81和0.78年<sup>-1</sup>,雌雄种群自然死亡率(M)分别在0.17~0.27和0.21~0.33年<sup>-1</sup>,雌雄鱼的当前捕捞死亡率(F<sub>cur</sub>)分别在0.54~0.64和0.45~0.57年<sup>-1</sup>.拉萨裸裂尻鱼雌鱼种群繁殖潜力比为10.1%~17.9%,全部显著低于下限参考点(F<sub>25%</sub>),雄鱼种群繁殖潜力比为28.3%~43.6%,仅有22.3%的比例高于目标参考点(F<sub>40%</sub>).表明在现有的渔业管理政策下,拉萨裸裂尻鱼资源已被过度开发.通过模拟14个不同的渔业管理政策,评估起捕年龄和禁渔期对拉萨裸裂尻鱼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将其起捕年龄设置为不小于10龄或禁渔期至少设置为2—6月,可实现对其资源的有效养护.

李跃飞, 李策, 朱书礼, .

基于单位补充量模型的西江广东鲂种群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J]. 水生生物学报, 2018, 42(5):975-983.

[本文引用: 5]

费鸿年, 张诗全. 水产资源学[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303-305.

[本文引用: 2]

Pauly D.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natural mortality,growth parameters and mean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in 175 fish stocks

[J]. 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1980, 39:17-192.

[本文引用: 3]

Gayanilo F C, Sparre P, Pauly D.

FAO-ICLARM stock assessment tools Ⅱ(FiSAT Ⅱ):user’s guide

[J]. Computerized Information Series:Fisheries(FAO), 2005(8):1-168.

[本文引用: 1]

马超, 沈长春, 庄之栋, .

闽南-台湾浅滩白姑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研究

[J]. 渔业研究, 2019, 41(1):34-41.

[本文引用: 1]

利用2017年8月—2018年4月采集单船底层拖网调查的白姑鱼渔业生物学数据,研究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白姑鱼体长组成、体质量组成、体长与体质量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等渔业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白姑鱼体长范围为45~202 mm,优势体长组为120~150 mm,占总数48.4%;体质量范围为2.0~219.0 g,优势体质量组为40.0~70.0 g,占总数43.0%。各月份之间体长均值和分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25.161,P&lt;0.05);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W=2.560×10-5L2.971 7(R2=0.983 8);雌雄性比为2.16∶1,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86.32%,未发现有Ⅴ期及以上样本;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占样本总数71.11%,各月份摄食等级也存在显著性差异(F=10.346,P&lt;0.05)。本次调查白姑鱼达到可捕体长的仅占16.1%,说明拖网作业对幼鱼的损害比较严重。为持续利用白姑鱼资源,建议加强生殖群体和幼鱼群体的保护。

李策, 李新辉, 李跃飞, .

基于单位补充量模型的西江赤眼鳟种群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J].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26(1):151-160.

[本文引用: 3]

胡艳, 张涛, 杨刚, .

长江口近岸水域棘头梅童鱼资源现状的评估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9):2867-2873.

[本文引用: 2]

为了评估长江口近岸水域棘头梅童鱼的资源状况,利用2012&mdash;2013年底拖网调查数据,基于体长频率分布的方法研究了长江口近岸棘头梅童鱼的生长和种群参数.采用FiSATⅡ软件中的ELEFAN模块计算了长江口棘头梅童鱼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结合Pauly经验公式估算其自然死亡系数,并建立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预测其资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2012&mdash;2013年共采集到棘头梅童鱼样本4201尾,体长范围18~155 mm,其生长系数(K)和极限体长(L<sub>&infin;</sub>)分别为1.1和162.75 mm,种群总死亡系数(Z)、自然死亡系数(M)和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4.040、1.683和2.357.当前长江口近岸水域棘头梅童鱼的资源开发率(E)为0.583,大于F<sub>opt</sub> (0.5),年平均资源数量为1.33亿尾,对应的资源量为576.02 t.目前长江口水域棘头梅童鱼资源已处于过度捕捞状态.&nbsp;

李艳慧, 聂竹兰, 魏杰.

塔里木裂腹鱼体长、体质量的关联分析

[J]. 渔业研究, 2021, 43(4):403-409.

DOI      [本文引用: 1]

旨在明确塔里木裂腹鱼体长、体质量的关系,为塔里木裂腹鱼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根据2018年5月塔里木河流域拖网调查资料,在实验室中收集塔里木裂腹鱼体长、体质量数据,运用预报性回归法拟合体长-体质量幂函数表达式,并进一步计算肥满度,分析雌、雄两个群体间差异的显著性。结果显示:雌性群体体长、体质量均小于雄性群体,且两个群体体长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两个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运用Fulton状态指数K表示塔里木裂腹鱼肥满度,雄性肥满度高于雌性,且两者之间差异显著,塔里木裂腹鱼的体长、性别与肥满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大(P<0.05);拟合体长-体质量方程,雌性为W=0.000 023×L2.866 8(r=0.976 8),雄性为W=0.000 049×L2.701 3(r=0.9529),雌、雄群体均为异速增长,且两群体体长-体质量关系参数a、b均无异常值。

陈马康, 童合一, 陈兆祥, .

钱塘江几种经济鱼类的生长研究

[J]. 生态学报, 1984, 4(2):181-187.

[本文引用: 1]

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队.

浙江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和渔业区划

[R]. 浙江: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1985.

[本文引用: 1]

Gulland J A. Fish Stock Assessment:A Manual of Basic Methods[M]. New York: FAO Wiley Series on Food and Agriculture, 1983.

[本文引用: 1]

Mehanna S F.

Stoc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Egyptian sole Solea aegyptiaca Chabanaud,1927(Osteichthyes:Soleidae),in the southeastern Mediterranean,Egypt

[J]. Turkish Journal of Zoology, 2007, 31:379-388.

[本文引用: 1]

张国政, 李显森, 金显仕, .

黄海南部小黄鱼生长、死亡和最适开捕体长

[J]. 中国水产科学, 2010, 17(4):839-846.

[本文引用: 1]

刘玥, 冯兴无, 蒲德永, .

嘉陵江中游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长特性及资源量

[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1, 27(4):837-847.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