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渔业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分享到:

渔业研究, 2023, 45(1): 96-100 DOI: 10.14012/j.cnki.fjsc.2023.01.013

论文与报告

关于碳汇渔业的思考——以滨州市为例

张越,, 魏延亮, 王善武, 王晓, 尹琳琳, 杨蓓蓓

滨州市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 滨州 256600

Thoughts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fisheries: a case study of Bin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ZHANG Yue,, WEI Yanliang, WANG Shanwu, WANG Xiao, YIN Linlin, YANG Beibei

Binzhou Ocean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Binzhou 256600, China

收稿日期: 2022-07-13  

Received: 2022-07-13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张越(1979-),女,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海洋渔业产业。E-mail:1109449543@qq.com

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碳汇渔业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和实际的意义,其将成为新一轮渔业发展的驱动力。本文首先阐述了碳汇及碳汇渔业的概念及机制,在赴滨州市沾化区、无棣县及北海经济开发区各养殖企业、海洋牧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搜集了近年来滨州市贝、藻及鱼虾类等渔业的相关数据,进而从海洋渔业资源、养殖模式、海洋牧场及资源修复等方面分析了滨州市碳汇渔业发展的现状,阐述了碳汇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政府角度提出了发展碳汇渔业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碳汇渔业; 生态养殖; 海洋牧场; 低碳

Abstract

Global warming threatens human surviv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ducing the content of greenhouse gases such as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and developing a low-carbon economy have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arbon sequestration fishery is of great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Carbon sequestration fishery will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of a new round of fishe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irst expounded the concept and mechanism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fisheries.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various breeding enterprises and marine pastures in Zhanhua District, Wudi County and Beihai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of Binzhou City,this paper collected the relevant data of shellfish, algae, fish and shrimp fisheries in Binzhou City in recent years, and then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fisheries in Binzhou City from the aspects of resources, breeding mode, marine pastures and resource restoration.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fisherie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fishe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ment.

Keywords: carbon sink fishery; ecological breeding; ocean ranch; low carbon

PDF (933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张越, 魏延亮, 王善武, 王晓, 尹琳琳, 杨蓓蓓. 关于碳汇渔业的思考——以滨州市为例[J]. 渔业研究, 2023, 45(1): 96-100 DOI:10.14012/j.cnki.fjsc.2023.01.013

ZHANG Yue, WEI Yanliang, WANG Shanwu, WANG Xiao, YIN Linlin, YANG Beibei. Thoughts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fisheries: a case study of Bin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J]. Journal of Fujian Fisheries, 2023, 45(1): 96-100 DOI:10.14012/j.cnki.fjsc.2023.01.013

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推广和发展[1]。与传统产业、陆地固碳方式相比,以碳汇渔业为代表的生物固碳产业具有低成本、效益显著等优势,能够有效激发中国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潜力。我国率先提出渔业碳汇概念,同时倡导发展碳汇渔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于2011年提出“碳汇渔业”的概念和发展目标,把能够充分发挥碳汇功能、具有直接或间接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效果的渔业生产活动泛称为“碳汇渔业”,将“碳汇渔业”阐释为:以渔业生产为依托,以海洋生物为主体,对海洋水体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消耗和排出,并将已经转化为“生物产品”形式的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运行机制[2]。因此,凡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都能形成生物碳汇,并可称之为碳汇渔业,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滤食性鱼类养殖、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以及捕捞渔业等。

碳汇渔业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和实际的意义,其将成为新一轮渔业发展的驱动力。因此,本文从海洋渔业资源、养殖模式、海洋牧场及资源修复等方面分析了滨州市碳汇渔业发展的现状,阐述了碳汇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政府角度提出了发展碳汇渔业的可行性建议,以期能科学地指导滨州市沿海县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碳汇渔业。

1 滨州市碳汇渔业发展现状

1.1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

滨州市位于渤海湾南部,海底平坦,海水盐度在22.3~31.0之间,pH值在7.6~8.4之间,是多种鱼、虾、蟹、贝生长、索饵、栖息和繁衍的天然场所。《滨州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研究报告》数据表明[3],滨州市近海水域浮游植物 116 种、浮游动物 147 种、底栖动物 222种、鱼类 58 种、虾蟹类 14 种、贝类 23 种等。常见鱼类品种有梭鱼(Sphyraena)、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黄鲫(Setipinnataty)、刀鲚(Coilia nas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黄姑鱼(Nibea albiflora)、鰕虎鱼(Eucyclogobius newberryi)和鳀鱼(Silurus asotus)等。虾蟹类资源中主要有对虾(Penaeus chinensis)、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icaud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绒毛细足蟹(Raphidopus ciliatus)、天津厚蟹(Helice tridens tientsinensis)、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和日本鲟(Charybdis japonica)等种类。贝类主要有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和牡蛎(Ostrea gigas thunberg)[4]

1.2 创新多种养殖模式,促进生态渔业发展

依河傍海的区位优势、丰富高质的海洋资源,为滨州市大力发展碳汇渔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滨州市作为“畜牧水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潜力逐步显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虾贝虫藻”碳汇渔业经济模式。近年来,拥有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1处、省级贝类底播型海洋牧场3 处;滨州市文蛤、四角蛤、缢蛏等贝类增养殖面积约2.67×104 hm2,年产量20.5×104 t,占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40%;全市对虾养殖面积约5.33×104 hm2,年产量11×104 t,占全省总产量的60%,稳居山东省第一;丰年虫卵年加工量3 000 t,产值12 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5]。滨州市先后获批“中国生态盐田虾之乡”“中国渔盐之乡”等荣誉称号。

1.3 建设贝类海洋牧场,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滨州市拥有国家贝类产业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建设了3处省级贝类底播型海洋牧场[6](表1),总面积约11 800 hm2,配套建设了自升式综合服务平台1座,水陆两栖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1座,形成高效立体多层级养殖模式,成功打造集贝类原良种选育、资源修复、清洁生产、水产品深加工、牧场+互联网、冷链物流、休闲旅游、科教体验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修复了水域生态环境,促进了渔业资源自然增殖,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表1   滨州市海洋牧场建设情况

Tab.1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marine ranching in Binzhou

海洋牧场
Marine ranching
概况
General situation
建设类型
Construction type
底播品种
Bottom sowing variety
生态效益
Ecological benefit
无棣正海海洋牧场无棣正海底播型海洋牧场位于无棣近海海域,2018年被评为省级海洋牧场建设示范项目,面积约4 000 hm2,以底栖贝类为增殖核心,稳步发展毛蚶、文蛤、四角蛤等贝类的养护底播
增殖
毛蚶、文蛤、四角蛤截止2021年,已投入贝类苗种259亿粒,其中文蛤苗种85亿粒、四角蛤苗种93亿粒、毛蚶苗种81亿粒,更好地保护了浅海滩涂贝类和周围海域的生物多样性。据测算,正海海洋牧场每年固碳量为18.97×104t,海洋牧场建设大大提高了滨州市渔业资源的固碳能力
沾化区渤海水产省级海洋牧场滨州市沾化区渤海水产省级海洋牧场位于滨州市沾化区北部沿海,西邻沾化海天大道,南靠大义路,东、北侧均与汇泰投资集团初级蓄水蒸发区接壤,面积约4 000 hm2,不断拓展海洋增殖产品种类和规模底播
增殖
毛蚶、文蛤2019年,投入小规格毛蚶苗种4亿粒,投入规格为200粒/kg的毛蚶苗8 120 kg,确认示范区底播面积70余hm2;2020年为养护期;2021年,投入毛蚶及文蛤苗种约10亿粒。据测算,渤海水产海洋牧场每年固碳量为26.58×104t,促进了滨州市碳汇渔业的发展
无棣新创海洋牧场新创底播型海洋牧场位于无棣近海海域,2018年被评为省级海洋牧场建设示范项目,面积约3 800 hm2,在海洋牧场的批复范围内进行贝类的底播,对贝类资源的养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底播
增殖
毛蚶、文蛤、四角蛤截止2021年,已投入贝类苗种109亿粒,其中文蛤苗种40亿粒、四角蛤苗种33亿粒、毛蚶苗种36亿粒,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丰富了海洋资源。据测算,渤海水产海洋牧场每年固碳量为25.25×104t,有效促进了滨州市近海生态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1.4 大力开展增殖放流,加大资源修复力度

滨州市先后开展了“青蛤自然保护场建设”“文蛤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文蛤底播增殖”“青蛤底播增殖”“菲律宾蛤仔底播增殖”“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以及“中国对虾增殖放流”等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项目,累计投放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海蜇、半滑舌鳎等海水苗种和草鱼、鲢鳙鱼等淡水苗种近50亿单位生物量;滨州市建设人工鱼礁、海洋牧场、贝类养殖、增殖放流等资源修复行动,实现了近海渔业历史性突破,不仅为当地乃至整个山东省、全国提供新鲜优质的海鲜产品,而且通过开展近海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有效地提高了水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恢复了近海生物种群数量,维护了水生生物多样性。

1.5 推广绿色养殖新技术,改善养殖生态环境

滨州市海洋渔业部门开展海水南美白对虾分级大规格高效养殖技术推广,分别在渤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正海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友发水产有限公司和滨州海阔水产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海水南美白对虾虾苗集中标粗培育后再进行放养的分级养殖技术推广,同时进行海水陆基大水面分级绿色养殖技术推广,通过开展对虾、贝类、大型藻类和卤虫养殖“一水多用”的技术创新,实现了海水的综合利用和养殖尾水无害化的生态净化,有效改善了养殖生态环境,缓解了温室效应,净化了水质,改善了滨州市水域生态环境,对修复和养护滨州市海洋生态环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 碳汇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 宣传力度不足,对碳汇渔业认识不够

碳汇渔业虽然为低碳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碳汇渔业概念提出的时间较短,有关碳汇渔业发展的相关法规还未出台。每年滨州市海洋渔业管理部门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为养殖户开展渔业科技培训,但内容多为水生动植物疫病预防、诊断、防控等,到目前为止还未大规模开展碳汇渔业培训宣传与普及,使滨州市沿海县区多数渔民等对此类新概念并不了解,相关从业人员根本没有意识到碳汇渔业的重要意义,造成碳汇渔业不被重视,因此渔民不愿意也不敢在碳汇渔业方面进行投入,这对碳汇渔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7]

2.2 水域环境受到污染,海洋渔业资源减退

由于近几年滨州市近海海域内工厂污水的污染及居民生活废水的排入,导致当地水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填海造陆、围垦、海上堤坝等海洋工程改变了原有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潮间带变窄、海洋潮流发生改变、滩涂底质性质改变等问题,影响沿岸潮流流通,对渔业、贝类等海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大量渔业资源的栖息地被严重破坏;以及当地渔民的过度捕捞及禁用网具的使用,导致滨州每年自然生产的渔业资源尤其是贝类幼体数量逐渐减少,加上渔业资源未得到及时的补充等原因,使滨州市渔业资源量和物种多样性呈下降趋势。

2.3 政策和法规尚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碳汇渔业起步较晚,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尽管我国学者对渔业固碳机制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我国并未出台发展碳汇渔业的相关法规,在碳汇渔业领域尚无指导性、规范性文件可供参考,其具体的评价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等还不健全,碳汇渔业也缺乏量化数据。目前,滨州市渔业总体碳汇能力都未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滨州市相关部门在制定渔业政策时也暂未考虑渔业固碳能力,同时滨州市科研院所在碳汇渔业研究领域尚未开展较为深入的合作和交流,以及滨州市也没有建立“碳排放权”的交易平台,碳汇渔业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都有待进一步健全。

2.4 科研机构较少,科研力量不足

目前,滨州市海洋渔业科研院所仅有1处,即滨州市海洋发展研究院。2021年,滨州市委、市政府组建滨州市海洋发展研究院,现有在职人员49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21人、本科及以上学历37人[8],所学专业和过去从事的行业绝大多数为渔业方面,海洋经济和产业类人才不足,因此滨州市还没有形成专业化的碳汇渔业评价人才队伍。同时,由于科研设备及科研能力有限,相关碳汇渔业的深层次研究需要委托其他科研单位来完成,加之与山东省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总站等国家、省内科研院所联系不够紧密,因此目前滨州市海洋牧场、海水养殖以及微观层面的从事海洋捕捞或海水养殖的渔民的生产活动的固碳能力都还未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相关的评价研究体系还未建立。

3 滨州市碳汇渔业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社会认知

由于碳汇渔业是一个新型理念[9],因推出时间较短而没有被广泛认知,也需要政府、养殖企业及广大渔民的共同参与,因此滨州市海洋渔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对碳汇渔业的宣传和普及,开展碳汇渔业理论的宣传培训活动,可以尝试邀请国家、省级专家学者为涉海企业、渔民群众公开授课,让其更充分地了解碳汇渔业的价值所在。同时致力于低碳养殖技术的宣传和推广,从多个层面对涉海企业及广大渔民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其对海洋碳汇渔业的认识,进一步转变渔业发展的理念和方式[10],促进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3.2 大力推进生态养殖业发展,建立一批碳汇渔业示范点

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发展高效生态渔业方面的各项产业政策;建立国家级碳汇渔业试验区和示范区,如贝类生态养殖等;通过实施一批水产原良种培育等重大项目,有效指导养殖户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碳汇渔业;开展节能减排渔业、碳汇渔业试点示范工程,对重要海区开展渔业碳汇情况、贝类养殖容量等科学研究,促进碳汇渔业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充分发挥滨州市生态渔业的碳汇功能。同时大力扶持发展无棣县、沾化区及北海经济开发区贝类育苗场,有针对性地选择包括四角蛤蜊、文蛤、等边浅蛤、中国蛤蜊和日本镜蛤等在内的本地经济贝类开展苗种繁育,并用于增殖放流活动,既可以改善自然海域贝类资源量的衰退,为贝类的增殖放流提供充足的苗种资源,又能增加当地渔民收入,更好地促进碳汇渔业的发展。

3.3 加强新型海洋牧场建设,推进碳汇渔业发展

根据滨州水域自然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加强海洋生态修复、开展生物资源养护、推进碳汇渔业发展为目标,科学规划投礁型、游钓型、田园型海洋牧场,以正海、新创、渤海水产等3处底播型海洋牧场为重点,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装备先进、管理规范、产业融合的现代海洋牧场,提升牧场信息化、装备化水平,积极探索海洋牧场“三产融合”新模式,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推动海洋牧场与海工装备、海上风电、休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既能实现海洋生物资源恢复与养护的目的,又可达到渔业低碳生产的目标。

3.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政府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者,建议滨州市政府强化对碳汇渔业的财政支撑,尤其要加大渔业养殖、贝类养殖及海洋牧场的支持力度,同时各级政府和海洋渔业部门为其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水利设施以及能源补给,为滨州市发展碳汇渔业营造良好的氛围[2]。通过推出各项适当的碳汇渔业政策,如为取得一定成果的碳汇渔业养殖户发放补贴,激发从业人员的内生动力,提高渔民对碳汇渔业的正确认识,鼓励渔民积极发展渔业碳汇,增强海洋渔业企业积极健康发展的动力。

3.5 开展碳汇计量体系研究,培养碳汇渔业科技支撑体系

建议滨州市科研院所通过对碳汇渔业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加快完善和建立碳汇评价体系,科学评价渔业碳汇及开发潜力;探索滨州市生态渔业减排增汇策略,加快建立可量化、可比较、易操作的森林碳汇项目非碳效应评估指标体系,完善非碳效应评估机制,提升碳汇渔业市场吸引力、竞争力,从而为指导碳汇渔业的进一步发展指引方向。同时,应大力引进和培育科研人才,充分重视碳汇评价人才的培养,吸引更多的海洋精英参与碳汇评价的研究与发展[2],探索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合作与交流[11],增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等国家、省科研究所以及其他沿海地市的合作和交流,在更广的视角下探索研究碳汇渔业,从而为发展碳汇渔业建立完善的科研支撑体系,最终科学地指导滨州市沿海县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碳汇渔业。

参考文献

郭艳, 马跃, 刘海峰, .

我国碳汇渔业的发展对策初探

[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 20(24):163-164.

[本文引用: 1]

金洁. 广东发展碳汇渔业的对策研究[D]. 湛江: 广东海洋大学, 2016:30-35.

[本文引用: 3]

张伟朱龙海胡日军.

滨州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研究报告

[R]. 滨州: 滨州市人民政府, 2015:22.

[本文引用: 1]

杜建民, 宋士波, 荊立彬, .

山东省滨州市海域海岛基础信息普查研究报告

[R]. 滨州: 滨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2013:11.

[本文引用: 1]

闪电新闻.

走进深蓝(虾满堂,正当时)

[EB/OL].(2020-09-30)[2022-07-1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9246373031383568&wfr=spider&for=pc.

URL     [本文引用: 1]

滨州网.

滨州:以科技创新助推海洋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EB/OL].(2021-04-29)[2022-07-1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8OSDQUQ0530HINK.html.

URL     [本文引用: 1]

孙洪亮. 山东海洋碳汇渔业发展问题研究[D].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13:26-38.

[本文引用: 1]

陈胜林, 张新峰.

滨州市海洋发展研究院工作报告

[R]. 滨州: 滨州市海洋发展研究院, 2021.

[本文引用: 1]

徐敬俊, 覃恬恬, 韩立民.

海洋“碳汇渔业”研究述评

[J]. 资源科学, 2018, 40(1):161-172.

DOI      [本文引用: 1]

中国海洋渔业正处于产业化快速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不堪重负的拐点阶段,发展低碳化海洋渔业是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优化和创新碳汇渔业产业运行机制面临着迫切的实践需要,发展碳汇渔业,对于从根本上推进中国海洋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通过对“碳汇渔业”内涵、固碳机理、碳汇能力以及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四个方面的文献回顾与简要评述,认为碳汇渔业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亟需科学的政策调适与制度安排才能予以保障,宏观激励政策的制定有助于推动碳汇渔业的发展,如何选择合理的海洋水产养殖业产业组织模式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宣海翔, 马柯旭.

连云港市碳汇渔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

[J]. 丝路时评, 2021(10):37-38.

[本文引用: 1]

唐黎标.

碳汇渔业发展策略

[J]. 渔业致富指南, 2016(4):16-18.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