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福建深远海养殖产业服务体系的探讨
Discussion on establishing a service system for Fujian deeper offshore aquaculture industry
通讯作者: 康建平(1976—),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产技术推广、水产品质量安全、海洋渔业职业技能教育。E-mail:zhkjp@163.com
收稿日期: 2023-07-13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3-07-13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王晓伟(1987—),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设施渔业、渔业职业技能教育。E-mail:120054623@qq.com
深远海养殖是缓解近岸水域生态环境压力、拓展水产养殖业发展空间、供给优质绿色水产品的重要途径。福建省深远海养殖正处于起步阶段,管理部门出台了《福建省深海装备养殖项目试点工作方案(2021—2023年)》,研究破解深远海养殖产业技术,打造全产业链,建立和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探索海水养殖新领域、新机制、新模式。本文围绕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提出了三个环节六个服务系统的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即产前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财政金融支撑服务,产中环节的生产技术服务、产业供应链服务,以及产后环节的品牌建设服务、加工流通服务,并给出了构建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深远海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服务性支撑体系。
关键词:
Deeper offshore aquacultur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mitigating the ecological pressures in nearshore waters, expanding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s development space, and offering high-quality green aquatic products. In Fujian Province, the deeper offshore aquaculture is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s, and it has introduced the “Fujian Province Pilot Work Plan (2021—2023) For Deepsea Equipment Breeding Project” to research and tackle the technological challenges related to this industry. The plan aims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industry chain, enhance the industrial service system, and explore novel fields, mechanisms, and models for deeper offshore aquaculture. This paper is centered around the developmental requirements of the deep-sea aquaculture industry and follows a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It presents an industry development service system for deeper offshore aquaculture that consists of three main links and six systems,includ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ervices and financial support services during the pre-production stage, produc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and industrial supply chain services during the mid-production stage, and brand building services and processing and circulation services during the post-production stage. Moreover, it provides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or constructing a service system, aiming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support system that enabl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eep-sea aquaculture industry.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王晓伟, 陈曦飞, 李苗苗, 康建平.
WANG Xiaowei, CHEN Xifei, LI Miaomiao, KANG Jianping.
深远海养殖是缓解近岸水域生态环境压力、拓展水产养殖业发展空间、供给优质绿色水产品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1]。福建是海水养殖大省,海域面积广阔,开展深远海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福建积极探索开展深远海养殖,扩展外海养殖空间,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出台了《福建省深海装备养殖项目试点工作方案(2021—2023年)》,致力于打造深海装备养殖全产业链,加快建设海上牧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服务体系由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组成,旨在提高产业发展效率的综合服务系统。产业服务体系的内涵源于产业服务化现象[2],在不同行业领域有不同的侧重[3⇓⇓⇓-7]。在农业领域,姜奇平[8]认为服务化应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新方向;黄蔚艳[9]认为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是由基础性服务和管理性服务组成的一个开放性系统;骆乐等[10]认为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渔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提供的优质配套服务,是渔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保证。在深远海养殖产业服务方面,胡方珍等[11]认为深远海养殖装备标准缺少系统规划、覆盖范围较窄、标准少而不优,应构建深远海养殖装备标准体系,为深远海智能养殖装备技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蔡文鸿等[12]开展了网箱养殖浮式自动投饵系统设计;邱明等[13]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miation systems,GIS)探索建立了深水网箱养殖适宜性评价标准体系;徐杰等[14]认为深远海养殖是一个综合体,包括适养物种、养殖平台与装备、养殖技术、物流运输、环境保护及产品加工等,关联产业多,且对配套产业的依赖性强。目前,尚未见有关于深远海养殖产业服务体系的系统性研究。
福建深远海养殖产业尚处于开发阶段,面临着技术体系不完备、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政策支持不到位等问题[14];在深远海养殖装备的标准化、养殖品种的选择、养殖系统的构建、养殖海域的规划等方面的产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11,15]。2023年6月,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健全深远海养殖社会化服务体系”。本文借鉴产业服务体系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对福建深远海养殖产业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设施装备安全、技术体系、服务保障和运营模式等问题,提出了三个环节六个系统的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即产前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财政金融支撑服务,产中环节的生产技术服务、产业供应链服务,以及产后环节的品牌建设服务、加工流通服务,并给出了构建产业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为福建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发展提供参考。
1 福建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尝试深远海养殖方面的技术探索与应用开发,目前挪威、日本等国家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装备技术和产业发展体系[5,11,16]。中国深远海养殖的探索始于21世纪初期,至今已成功建造出20多种新型深远海网箱[17]。随着深远海养殖产业的发展,与产业服务体系相关的研究陆续呈现,研究内容主要围绕适宜养殖的环境条件、适养品种、养殖技术、智能装备技术、海洋水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等[18-19],如马云瑞等[18]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对深远海养殖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了中国适于开展深远海养殖的水域范围,为深远海养殖海域选择提供了参考。但产业服务体系上依然存在标准体系不完善、科技水平不高、市场营销缺乏、投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与近海养殖和深远海养殖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仍处于探索和积累经验的阶段[5]。
1.1 福建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福建深远海养殖平台建设起步于2017年,2018年10月“振鲍1号”在连江苔菉下海开展试养。2021年出台了《福建省深海装备养殖项目试点工作方案(2021—2023年)》,福州市连江县出台《“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平台项目实施方案》,至2023年6月,全省养殖平台达16台(其中已投产13台,正在建设3台),养殖总水体达42.77×104 m3、2.5×104箱(表1),分布地点主要集中于福州市连江县,养殖品种包括鲍、大黄鱼、石斑鱼等。在深远海养殖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福建省成立了“福建省海上养殖装备技术专家组”和“福建省海洋与渔业装备产业知识产权分联盟”,助力深远海养殖产业科技创新;福建省连江县探索开展了深远海渔业养殖设施登记服务,为解决深远海装备养殖和建造企业贷款、保险问题奠定了基础;探索开展了前端的育苗,以及后端的加工、冷链、销售、品牌建设。总体来看,福建省深远海养殖产业链已初步构建,但产业发展配套的政策、金融、技术、市场等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产品尚未实现产业化。
表1 福建省深远海养殖平台汇总表
Tab.1
序号 No. | 名称 Name | 养殖水体 Volume | 养殖品种 Aquaculture specie | 类型 Type | 分布海域 Distributed sea area | 投产时间 Production time |
---|---|---|---|---|---|---|
1 | 振鲍1号 | 5 000箱 | 鲍 | 养殖 | 福州市连江县苔菉镇海域 | 2018-10 |
2 | 振鲍2号 | 5 000箱 | 鲍 | 养殖 | 莆田市秀屿区南日镇海域 | 2019-02 |
3 | 振渔1号 | 13 000 m3 | 大黄鱼 | 养殖 | 福州市连江县筱埕镇海域 | 2019-04 |
4 | 福鲍1号 | 15 000箱 | 鲍 | 养殖 | 福州市连江县苔菉镇海域 | 2019-07 |
5 | 定海1号 | 15 000 m3 | 大黄鱼 | 养殖 | 福州市连江县筱埕镇海域 | 2021-01 |
6 | 泰渔1号 | 10 300 m3 | 大黄鱼 | 养殖 | 福州市连江县苔菉镇海域 | 2021-06 |
7 | 定海2号 | 15 800 m3 | 大黄鱼 | 养殖 | 福州市连江县筱埕镇海域 | 2021-11 |
8 | 泰渔2号 | 10 300 m3 | 大黄鱼 | 养殖 | 福州市连江县筱埕镇海域 | 2022-06 |
9 | 泰渔3号 | 10 300 m3 | 大黄鱼 | 养殖 | 福州市连江县筱埕镇海域 | 2022-06 |
10 | 乾动1号 | 20 000 m3 | 大黄鱼 | 养殖 | 福州市连江县筱埕镇海域 | 2022-09 |
11 | 闽投1号 | 62 000 m3 | 大黄鱼、石斑鱼 | 渔旅融合 | 福州市连江县筱程镇海域 | 2022-09 |
12 | 宁德1号 | 65 000 m3 | 大黄鱼 | 养殖 | 宁德市霞浦县海岛乡海域 | 2022-12 |
13 | 乾动2号 | 20 000 m3 | 大黄鱼 | 养殖 | 福州市连江县筱埕镇海域 | 2023-04 |
14 | 闽投秀屿1号 | 60 000 m3 | 大黄鱼 | 渔旅融合 | 莆田市秀屿区南日镇海域 | 预计2024-03 |
15 | 闽投东山1号 | 60 000 m3 | 石斑鱼 | 渔旅融合 | 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海域 | 预计2024-06 |
16 | 闽投惠安1号 | 66 000 m3 | 石斑鱼 | 渔旅融合 | 泉州市惠安县小岞镇海域 | 预计2024-12 |
1.2 福建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福建省虽然已经有较长的海水养殖历史和比较成熟的养殖技术,但与近海养殖相比,深远海养殖具有投资规模大、养殖环境复杂、养殖装备各异等特点,对配套服务有新的要求。本文结合国内外深远海养殖发展现状,从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的角度进行总结分析。
1.2.1 产前的选址和装备建造问题
由于深远海养殖平台设施结构相异、自然条件有别、养殖品种不同,在福建省海域中适合养殖生物生长、符合装备安全要求的海域空间条件还不明确。亟需对深远海养殖区域范围、环境条件、养殖品种搭配、养殖容量密度等进行科学论证。养殖平台设施主体结构建造多以造船产业和海工装备产业的现有技术为支撑,其装备安全性问题、结构与养殖功能相适应问题、配套装备问题等研究较少或缺少实践验证,未建立较规范的建造标准。同时,深远海养殖平台建造成本较高,主要是国企、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或国企与民营企业联合投资建造,小微企业较难参与深远海养殖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限制了深远海养殖的快速发展。
1.2.2 产中的技术支撑和运营模式问题
福建深远海养殖发展时间短,缺乏深远海养殖技术与经验,目前主要是套用近海网箱养殖技术,尚未建立深远海养殖生产管理规范和养殖技术标准,特别是智能化运用能力较弱,养殖装备的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较低。在高校、职业院校等尚未设立针对深远海养殖的专业或培养方向,对口的职业技能人才匮乏。当前,福建省深远海养殖运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民营企业自建、自养;国有企业与养殖企业联合建设,养殖企业负责养殖;国企组建投资租赁公司建设深远海养殖装备,由养殖企业承租运营,但运营模式的组合形式较松散,难以形成合力,应对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较弱。
1.2.3 产后的品牌建设和加工流通问题
与近岸网箱养殖相比,深远海养殖水域环境好、箱体空间大,养殖品种在肉质、口感等方面接近野生。但福建深远海养殖在品牌创建、宣传和培育上的意识不强,缺乏全国性的品牌。已经上市的成品多以生鲜方式、较高的价格销售,未形成精深加工产品和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在产品流通上,国际市场销售渠道不畅通,国内的销售渠道多元化程度不高,未形成有规模的销售网点及布局。
2 构建深远海养殖产业服务体系的途径
围绕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需求,在研究产业链中设施装备制造、建设地点自然环境条件评估、苗种供应、饲料、养殖管理、成品加工、品牌建设等因素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将深远海养殖产业链要素划分为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梳理出产前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财政金融支撑服务,产中环节的生产技术服务、产业供应链服务,以及产后环节的品牌建设服务、加工流通服务等6个方面的服务,形成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图1)。
图1
图1
深远海养殖产业服务体系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ervice system for the deeper offshore aquaculture industry
2.1 构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
2.1.1 建立深远海养殖设施建设选址、环境评价技术规范
立足福建省海域条件、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结合海洋功能区划、生态“三线一单”、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等政策法规,以及养殖对象适配性要求,规范选址中的水质、水深、底质、海流、养殖容量、灾害天气等条件,为深远海养殖设施建设选址提供参考依据。
2.1.2 建立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建造服务
针对福建省高附加值养殖品种(如大黄鱼、鲍),重点在养殖配套设施集控系统(包括机械起捕系统、转移分选系统、自动投饲系统、成鱼加工系统、自动清理系统)等方面进行规范。研发设计一批符合养殖需求、安全性高的深远海养殖装备,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养殖企业标准化发展。
2.2 构建财政金融支撑体系
2.2.1 加大财政资金对深远海养殖装备及相关产业的支持
深远海养殖较传统养殖具有投资规模大、风险大等特点,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相关部门应针对深远海养殖产业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如设施装备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人才队伍建设等。引领带动社会资金流入深远海养殖产业各环节,为产业加快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2.2 创新深远海养殖产业金融和保险服务
充分运用政府、银行等现有金融政策,争取筹资、融资服务;探索开展养殖装备和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推动开展养殖装备保险、养殖渔工保险等,降低深远海养殖企业经营风险。
2.3 构建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深入研究养殖品种在深远海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管理的特点,建立涵盖投苗、投饵、疫病防控、捕捞、洗网等养殖各环节的技术规范,着重规范自动投饵、起捕、洗网等自动化的信息管理技术,推进深远海养殖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围绕养殖生产全过程,建立养殖平台生产管理制度、饲料使用管理制度、药品使用管理制度、养殖生产“三项记录”管理制度、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管理规范、安全生产制度等,形成完善的深远海养殖全过程管理制度体系。发挥行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的功能,开展深远海养殖技术培训,全面提升产业人才专业素养,打造专业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助力高质量生产。
2.4 构建产业供应链体系
2.4.1 保障深远海养殖苗种的质量
根据福建省养殖水域条件和设施装备条件,研究确定不同海域适宜养殖的品种。明确大黄鱼、鲍等各主要养殖品种的深远海养殖苗种要求,建立深远海养殖苗种质量检测技术,规范化编制符合政府部门管理要求和苗种市场流通需要的检测证明、检测报告等,为深远海养殖企业选择苗种提供参考。
2.4.2 保障适于深远海养殖的饲料供给
深入研究大黄鱼等高附加值鱼类,在深远海养殖环境和传统养殖环境条件下,根据营养需求、能量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研究设计更适合深远海养殖鱼类需求的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养殖效率。深入研究海上养殖环境特点和配合饲料营养素成分,分养殖品种制定适于深远海养殖方式的饲料管理技术。
2.5 打造深远海养殖特色品牌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品牌产品矩阵。开展深远海养殖产品的外形、成色、口感以及营养成分等品质分析,突出深远海养殖产品的特色优势,打造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基于市场机制推进品牌论证和定位,打造“名、优、特”品牌产品矩阵,提升质量和附加值,引导企业开展品牌设计、宣传推介、商标注册等。
2.6 构建深远海养殖产品加工流通体系
重点围绕大黄鱼等高附加值品种,开展初加工、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探索开展深远海养殖水产品的分组织、器官加工工艺,形成不同加工深度、多品类、符合市场需求的加工产品群,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预制菜等。研发水产品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减少加工过程的排放,推进深远海养殖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动养殖平台与水产品批发市场等水产品集散中心的联通,运用电子商务平台等销售渠道,拓宽深远海养殖产品出路;配套冷链物流体系,提升运输过程保鲜技术,扩大产品覆盖面,获取更大的市场空间。
3 推进福建深远海养殖产业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产业发展规范
深远海养殖是集工业化绿色养殖、渔获物搭载与物资补给、水产品海上加工与物流、基地化保障、数字化管理于一体的渔业综合生产系统[5],且深远海养殖产业正处于探索发展期,配套规范制度尚不健全,因此,亟需政策的引导和支撑。在制度规范建设上,可以从3个方面完善:1)加强总体规划布局。结合福建省国土空间区划、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等,科学开展深远海养殖水域的适宜性评价,评估养殖环境承载力,控制养殖容量等,编制福建省深远海养殖规划,科学布局深远海养殖水域、养殖品种、养殖密度、装备类型等,避免深远海养殖对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生产安全性。2)建立产业标准体系。围绕生产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养殖水产品安全等,研究编制深远海养殖装备建造安全标准、配合饲料等投入品质量标准、深远海养殖水产品安全检测标准等,为装备制造企业、养殖企业等提供遵循,为管理部门规范产业发展提供参考。3)构建深远海养殖管理制度体系。深入研究海域使用权审批、装备养殖平台产权登记、补助政策、金融政策、人财保险等,建立适用于深远海养殖产业的制度,形成一套能规范与指导深远海养殖产业有序、安全发展的制度体系。
3.2 加大技术攻关力度
深远海养殖是集大量海洋高新技术于一体的产业载体和重要技术平台,但是当前福建省深远海养殖正处于起步创新阶段,产业技术主要套用传统养殖工艺,有必要制定研发计划或专项,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一是开展养殖环境监测,了解养殖环境水文、水质动态变化,保障水域生态环境安全。二是开展养殖技术研究,筛选养殖品种,摸清养殖品种生长规律、营养需求、疾病等。三是加强深远海养殖机械化作业装备、智能化管理系统以及物联网信息化系统的研发和配备。
3.3 探索产业经营模式
现有深远海养殖平台建造成本较高,成本回收期较长,优化产业经营模式有助于提高效益。一是持续推进深远海养殖装备租赁模式试点,支持省属企业牵头组建深远海养殖装备租赁公司,投资建设深远海养殖装备,开展养殖装备租赁业务。二是鼓励省属企业与地方有关企业合作,探索“公司+渔户”等多种模式养殖试点。三是拓展苗种培育、饲料、水产品加工等上下游产业,加强市场打造和市场营销,开拓销售渠道,探索规模化、标准化、系列化经营,提升经济效益。四是推进深远海养殖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通过产业链延伸和跨界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深远海养殖产业集群。
3.4 加大服务体系投入
深远海养殖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亟需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支撑。当前,福建深远海养殖产业在标准规范、科研攻关、市场打造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影响了深远海养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要全面梳理深远海养殖产业服务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生成一批研究课题,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制定一批行业标准,攻克一批养殖技术,培育一批专业人才,开发一批优质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等,为深远海养殖产业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支撑,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基于GIS的深水网箱养殖适宜性评价——以长海县为例
[J].为科学规划深水网箱养殖用海,本文构建深水网箱养殖用海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确定指标权重,综合加权计算深水网箱养殖适宜性指数,基于GIS技术进行适宜性结果的空间统计和分析,以长海海域为例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长海海域适宜深水网箱养殖的面积为3 527.94 km2,占长海县海域总面积32.7%,其中高适宜性海域分布于广鹿岛与格仙岛西部海域、獐子岛南部海域、石城岛与乌蟒岛之间部分海域和海洋岛南部海域,面积1 248.38 km2,占比11.57% ; 较高适宜性海域分布于獐子岛、海洋岛、乌蟒岛以及小长山岛周围海域,面积2 279. 56 km2,占比21.13% 。由于叶绿素浓度、距城镇距离限制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不适宜深水网箱养殖区域主要分布于远离陆地和岛屿的海域,面积814.81km2,占比7.56%,其他海域为中等适宜。
中国深远海养殖发展方式研究
[J].在渔业转型发展进程中,发展深远海养殖是突破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约束性挑战,实现新时期中国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基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关于深远海养殖发展的定义,结合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水平和海域条件,对中国深远海养殖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养殖品种选择、养殖系统构建、养殖海域规划是关系深远海养殖产业稳步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养殖品种选择方面,应重点考虑经济潜力、适应水温和养殖技术;在养殖系统构建上,分析比较了不同养殖系统应用于深远海养殖的适宜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在养殖海域规划方面,应重点考虑养殖排放、环境承载力和海域条件。
/
〈 |
|
〉 |
